2022年5月13日政风行风热线
时间: 2022年5月13日 12:00——12:30
上线人员: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张 旭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和耕地保护科科长 黄宏跃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科科长 黄 凯
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副主任 程 涛
市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 程 斌
市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助理工程师 查 辉
上线主题:讲解地质灾害相关知识;不同地质灾害预警等级的应对;遭遇地质灾害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以及山区农村建房应注意事项等;现场受理、答复市民热线电话、热点话题。
主讲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张 旭
各位听众,大家中午好:
地质灾害防治是我们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承担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能。在主汛期期间,我们很高兴来到“政风行风热线”直播室,与全市广大听众共同探讨地质灾害防范和管理工作,听取广大听众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取得今年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全面胜利打个良好的基础。
今天与我一同到场的有生态修复和耕地保护科科长黄宏跃、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科科长黄凯、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副主任程涛、市地环监测中心副主任程斌和助理工程师查辉。同时局属各单位、各区县局也开通了热线电话平台,接受市民的咨询和投诉,欢迎拨打热线电话,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咨询服务。
昨天5月12日是全国第14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知识,提高识灾避灾能力。
地质灾害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市是安徽省地质灾害的多发易发区。现已查明的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119处,占全省三分之一。市、县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常常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因此,了解地质灾害成因,知道预防的办法,可以有效保护自身的生命安全。
2021年,全市共接报小型地质灾害险情48起次,直接经济损失119.7万元,共紧急转移群众3173人次,成功预报1起。由于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安排早、部署早、责任明、措施实、工作细,未发生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得了较好成效。
根据气象预测,今年汛期降水量接近常年或偏多一成左右,暴雨日数较常年偏多。截至目前,全市共接报小型地质灾害险情15起次,直接经济损失22.4万元,无人员因地质灾害伤亡。
为了使广大听众认识地质灾害、了解地质灾害、正确防范地质灾害,我们将详细向各位听众介绍地质灾害相关知识。
下面请程斌副主任向各位听众介绍地质灾害相关知识。
各位听众,大家好,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绍地质灾害相关知识。
一、首先向大家介绍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概念是指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我市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三种。
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又被形象的称为“地滑”、“走山”等。滑坡是我市危害最大的灾种,威胁人员占总数61%。
崩塌:俗称塌方,是指在陡峭的坡体上方的岩石(也有可能是土块)突然掉落,砸毁下方的房屋等建筑,或损坏路面、造成交通堵塞。崩塌主要发生在公路沿线或农村切坡的地方。
泥石流:俗称出蛟,其实就是山沟中的砂、石、土在强降雨激发下,形成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山洪。泥石流冲击力大,破坏性强,会对流通区域造成破坏,在宽阔区域堆积掩埋农田村庄等,危害很大。
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含义
目前,市、县都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同时我局还开展了地质灾害实时定向预警,大家可以关注“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发布”微信公众号,可以随时查看当前预警情况以及天气情况。预警由弱到强分为四个等级:
四级(蓝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有一定风险;
三级(黄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风险较高;
二级(橙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风险高;
一级(红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风险很高。
下面我简单介绍下不同预警等级下的应对防范措施。
四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蓝色预警)时:灾害风险区的居民、厂矿、学校、企事业单位等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各相关部门做好日常监测、应急演练、宣传培训等地质灾害防范和准备工作。
三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黄色预警)时:各地各级值勤人员到岗就位,进行24小时应急值守,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市、区县组织督查检查,乡镇、村级基层组织开展巡查,并通知灾害易发生地点暂停户外作业;地质灾害点监测人员加大监测密度。
二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橙色预警)时:各地各级各有关单位指挥人员到岗,及时启动本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专业技术应急队伍和各级综合救援队伍全员在岗待命,进行24小时综合应急值守;市或区县组织分片巡查;区县持续三天达到二级时,视实时雨情水情、灾情险情和气象趋势预测,提请本级政府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乡镇、村包点干部驻点现场指导各项应对工作,视情启动重要地质灾害点群众应急避险转移方案,及时组织抢险队伍,转移危险地带的居民;接报灾情险情,乡镇、村组要发挥就近优势,及时处置并报告。
一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红色预警)时:区县达到一级时,提请本级政府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Ⅳ级响应;全市三个以上区县达到一级的,提请市政府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Ⅲ级响应;紧急疏散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内及附近的人员,封闭有关道路,专业技术应急队伍和综合救援队伍集结待命。
三、地质灾害识别和自救方法
滑坡发生的前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滑坡前缘坡脚处堵塞多年的泉水有复活、干枯或浑浊现象;二是滑坡体出现横向或纵向放射状裂缝,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隆起;三是滑坡体上房屋倾斜、开裂,山坡上的树木无序歪斜、倾倒;四是动物出现异常反映等等。
遭遇滑坡时,若处在滑坡体的下方或在滑坡体上时,应向两侧跑;处在滑坡体后方时,应向上方或两侧跑;当遇无法跑离时,更不能慌乱,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崩塌发生的前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崩塌处的裂缝逐渐扩大,有掉块、坠落现象,小崩小塌不断发生;二是坡面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三是不时听见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四是动物出现异常现象等等。
遭遇崩塌时,人员应立即撤离,不要贪恋任何财物;要立即向危岩体两侧迅速跑,同时注意避开沟岸两侧的小型危岩崩塌地带;如果确实不能逃离,要迅速找一陡坎,背靠陡坎蹲下,千万不能躲在地势低洼处;在大、暴雨期间,从事室外各项活动时,要注意观察周边环境,严禁在存在危岩体地带停留;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二是山沟或深谷发出似火车轰鸣声音或闷雷般的声音;三是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等;四是动物出现鸡犬不宁、老鼠搬家等异常现象。
遭遇泥石流时,要立即向坚固的高地或泥石流的旁侧山坡跑去,不要在谷地停留;一定要设法从房屋里跑出来,到开阔地带,尽可能防止被埋压;一定不要站在泥石流岸边观看,以及躲在河谷旁边的大石头后面。
为了提高地质灾害发生时自救的可能性,居住在山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附近的群众如果遇到暴雨天气,特别是夜间暴雨,要按照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的要求做好防范工作,做到“六个自我”,即自我识别、自我监测、自我预报、自我防范、自我应急和自我救治,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一是“注意听”:应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及时知晓市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发出的预警信息,强降雨期间,按照“住上不住下,住前不住后”的原则,尽量不要在靠近山坡的房内居住。同时根据不同预警等级采取暂停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户外作业等措施,做好避险转移准备。
二是“加密看”: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和居住在受地质灾害威胁区域的群众要根据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加密监测频次,及时发现灾害前兆,及时报告,及时转移避险。
三是“迅速撤”:听从统一指挥,积极配合政府和相关部门,不能心存侥幸,不要贪恋财物,首先要保证人身安全,按照应急演练方案或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确定的转移路线,快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四是“有序返”:发生地质灾害撤离到安全地带后,不可自行随意返回家中,要在专家鉴定危险已经消除或得到有效控制,政府撤销划定的危险区后,才可以返回原来的家中。灾害发生后不要立即进行排土、清沟作业,避险二次危害。
四、山区农村村民建房注意事项
黄山市市域内山地面积占近80%,地形起伏较大,绝对高差达1700m,相对高差在百米以上。大部分山地陡峭,岩石破碎,易引发地质灾害。由于山多地少,可利用的平坦土地很少,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建房大幅增加,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逐年增多。如何从源头上预防切坡建房引发地质灾害,要注意以下几点。
1、房屋选址时,应注意:
(1)尽量选择山坡坡度小于25°的坡脚处建房,避免山坡坡度大而大开挖、大堆填。
(2)尽量选择山坡表层土层厚度小于1米的坡脚处建房。
(3)尽量选择山坡植被覆盖率高且灌木为主的坡脚处建房。
(4)不得在泥石流沟沟口、滑坡崩塌威胁范围内建房。
2、房屋建造过程中,应注意尽量避免开挖坡脚,如需开挖的,控制开挖的高度并及时进行支护。要在房屋后留出安全空间,与坡脚保持5-10米的距离,不要在屋后留置的安全空间内搭建厨房、厕所、鸡圈,并尽量减少在此处的停留时间。坡体上方修建截排水沟,将地表水引出房屋外侧,防止地表水对坡体冲刷,影响坡体稳定,不要在屋后建引水设施,避免设施失效时对坡体产生不利影响。
3、在坡脚建房居住时,降雨期间和降雨后,应注意及时查看后山是否出现裂缝和原有裂缝是否出现变化;后山树木是否出现歪斜;山坡和坡脚的泉水水量是否发生变化、颜色有无变浑浊;后山水渠、水池等引蓄水设施是否有堵塞、渗漏;房屋和屋后挡土墙的墙面、地面是否有变形,如果出现异常,应及时向当地政府求助,并立即离开危险区域。
五、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程建设注意事项
我市大多数地区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程建设时应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在工程建设项目选址、施工、投入使用后均需做好相关措施,将地质灾害的危害降到最小程度。
1、选择一个良好的建设场地。在满足建设工程需求的情况下,拟建场地应选在开阔平缓、附近没有陡坡陡崖的地方,不要正对着大冲沟的沟口,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地质灾害。位置选定后,向所在地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了解所选区域地质环境背景情况,尽量避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并委托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机构对场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合理进行工程规划布局。
2、做好配套地质灾害防护工程。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需要配套地质灾害防护工程的,建设单位应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开展地质灾害勘查、设计、施工。防护工程完成后,邀请所在地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一同参加治理工程验收工作。配套的防护工程未经验收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使用。即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认为不需要配套防护工程、但存在切坡的,要按照建筑边坡防护规范进行防护和验收。
3、开展监测和巡查。配套的地质灾害防护工程完成后,也不是一劳永逸了,要经常性组织人员进行检查,看看配套的地质灾害防护工程是否运行正常,同时对周边情况进行巡查,检查是否存因工程建设造成环境变化产生新的地质灾害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六、不同天气情况下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一是长期干旱后突降大雨
由于长时间的没有降雨,地表土层疏松,在强降雨的作用下,可能引发的主要灾害类型为:泥石流、小型崩塌。
防范措施:1、在强降雨来临之前,深挖、清理排水沟渠,确保降雨时水流通畅;2、强降雨期间,加强村庄上方隐患点的巡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3、如有条件,在直接暴露的松散土层上覆盖茅草,避免雨水对松散土层的直接冲刷,让雨水均匀下渗。
二是连续降雨后遭受新一轮的强降雨
由于前期的连续降雨,土壤墒情已趋于饱和,在强降雨的作用下,可能发生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
防范措施:1、监测人员要开展高密度的监测和巡查,确保及时发现险情;2、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管理,禁止在危险区域内从事生产活动;3、应急小分队的人员集结待命,准备随时开展抢险救灾工作;4、组织人员对在隐患点上的群众进行摸排,掌握特殊人群情况,确保紧急撤离时不遗漏一名群众。5、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达二级时,乡镇干部要进村驻点,做好随时撤离准备;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达一级时,及时组织人员撤离。
三是连续下小雨
由于前期的连续降雨,土壤墒情已饱和,在降雨的持续作用下,可能发生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
防范措施:1、认真做好监测和巡查工作,确保及时发现险情;2、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管理,禁止在危险区域内从事生产活动;3、对已出现险情的隐患点,树立警示标志,及时组织人员撤离,禁止人员进入危险区域;4、组织人员对在隐患点上的群众进行摸排,掌握特殊人群情况,确保紧急撤离时不遗漏一名群众。
四是连续降雨天气突然好转
由于前期的连续降雨,土壤墒情已饱和,天气突然好转后,地表水分迅速蒸发,形成收缩裂缝,可能发生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
防范措施:1、认真做好监测和巡查工作,确保及时发现险情;2、深挖排水沟渠,加快地下水的排泄速度,降低土壤墒情;3、对已出现险情的隐患点,树立警示标志,及时组织人员撤离;禁止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七、如何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
对山区农村而言,保留一定的地形起伏,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地质生态环境,保留泥石流等的行洪通道,还可以使建筑物错落有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品位。过度追求场地的绝对平整,不仅会增加场地建设费用,而且因之形成的挖、填方边坡还可能成为滑坡隐患,填方厚度较大时,还可能导致地面和建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等问题。我市不少地方经常在植被茂密但岩层风化强烈的斜坡地段开挖,形成圈椅状边坡围成的场地,而又未能采取必要的支护,强降雨来临时,极易遭受地质灾害。因此,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应注意以下几点。
1、房屋后墙与开挖的人工边坡应留出安全距离,土质人工边坡无支护时,一般安全距离应大于边坡高度的2/3;土质人工边坡切坡高度应小于5米,大于5米时应分台阶并设立台阶平台,平台宽度应大于1米。
2、斜(边)坡顶应有截排水沟,并做好防渗透;
3、设立挡土墙时应在墙体设置排水孔,平时应做好截排水沟和排水孔维护工作,确保截排水沟不渗透、排水孔不堵塞;挡土墙的基础应放到土壤松散层以下;
4、靠近边坡顶部的山坡不要种植毛竹、果林、茶园、水田和根系特别发达的树木(如榕树等);
5、不得随意兴建池塘。未经过合理选址和设计的池塘往往可能建设在滑坡体或不稳定的斜坡上,当滑坡体或不稳定斜坡发生变形拉裂时,池塘的水体极易下渗,加剧了滑坡的形成,带来了严重的地质灾害。
6、不能轻视排水、护坡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许多乡镇、村的规划建设中,往往对房屋建筑设施较重视,而对生活废水和雨水的排放设施重视不够,形成了常年不断的入渗水源,致使坡体稳定性大大降低;乡村的排水设施地基处理较差,和容易遭到拉裂破坏,暴雨降临时不仅发挥不了排水的作用,反而起到汇集地表水渗入坡内的恶果。
7、 不能随意选择绿化植物。后山绿化是防治坡面泥石流的一种好方式,但是要常常查看后山植被的变形形状,如“马刀树” ,“醉汉林”等表示斜坡不稳定。在台风等多发区,房屋后面斜坡一定范围内最好不要种植茂密的竹林或高大乔木,“树大招风”,树木迎风摆动时会加剧土体松动和促进水体入渗,导致山坡稳定性下降,甚至诱发地质灾害。
8、人为改变河道路径可能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在泥石流的流通区或堆积区,人为地缩小河道宽度,或改变流通方向,易致使泥石流灾害程度加剧。未经专业人员科学合理地论证,都不宜大兴工程,人为改变河道的自然状态。
9、应避免在易导致发生滑坡、崩塌的山区斜坡地段等开挖建房,尽量选择山坡坡度小于25度的坡脚处建房。房屋建设造成原有地质环境改变或降雨、地震等外部因素影响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大。
各位听众,当前主汛期已经来临,局部地区异常气候频发,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在这里提醒广大市民,汛期强降雨天气时,要做到“勤观察,早发现;多监测,知险情;常演练,会应对;接警报,快逃生;听指挥,保平安”,切实提高防灾避险能力,在灾害来临时能够妥善应对,迅速自救。
各位听众,在我们的节目结束之后,如果对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工作还有什么需要咨询的,或对我们的工作有好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直接到我们局办公室进行反映。我们局在屯溪区长干东路东侧、世纪广场边。也可以通过电话进行咨询,我们的联系电话是2355468。区县的听众还可以直接到区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进行咨询和反映。
谢谢各位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