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39227/202403-00031 信息分类: 新闻发布会实录
主题分类: 国土资源、能源 发文日期:
发布机构: 黄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发布日期: 2024-03-20
生效日期: 有效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无文号 词: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2024年3月13日政风行风热线

作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发布时间:2024-03-20 15:41 信息来源:黄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阅读次数:


上线时间:2024313     12001230

上线人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程刚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权益和利用科科长:孙一兵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权益和利用科科员:刘韬

程刚:主持人好!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我与我的同事一起来到《政风行风热线》,通过这个平台与广大听众交流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方面的工作。

我们本次上线主题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目的是通过“政风行风热线”这个平台,宣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及工作成效。欢迎您来电咨询。

一、试点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土地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上升到“节约优先”的国家战略高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然选择,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221028日,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同意<安徽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函》(自然资函〔20221284)。省、市政府对节约集约工作高度重视,2023118日,安徽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实施了《安徽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皖地用改〔20231号)。

二、我市试点进展

20239月,黄山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黄山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黄地用改〔20231号),明确农业用地、城镇建设用地、乡村优质资源资产、重大项目4条主线。同时,结合黄山市实际,编制印发了《黄山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任务清单》,形成51项颗粒化任务,其中落实省厅部署的30项共性任务,5项试点任务,结合实际制定16项创新任务。目前,省级部署的35项任务中我市已完成17项。

三、试点主要成效

1.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谋篇布局。在编制《黄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时,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的理念。一是加强建设用地增量和强度双控。从“增量为主”转向“增存并重”,促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高空间利用水平。严格执行建设用地使用标准,发挥建设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对项目的前端控制作用。二是加快盘活城镇建设用地存量。全面查清全市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用地,重点推进老城区低效用地集中区域进行二次开发改造,推动开发区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引导中心城区外围郊区村、城中村集中连片改造。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通过收购储备、退散进集、协议置换腾笼换鸟、退二进三、复合开发等方式,依法依规开展低效土地再开发,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三是推进开发区高质高效转型。结合工业低效用地的规模结构、权属性质、开发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亩均效益、企业现状等情况,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全面提升开发园区内新增工业用地的容积率标准,坚持“亩均论英雄”,依法推动要素差别化、市场化配置。目前,规划已于202432日获省政府批复。

2.创新建立空天地网人的一体化动态监管体系。市政府与中科院空天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聚焦耕地保护、卫片执法与变更调查等方面推进实施,建设遥感影像大数据库,建立市级图斑提取、下发、举证、查处、整改、销号的闭环工作机制。对全市87074个耕地图斑进行全面排查,准确研判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为后续耕地保护各类专项行动打好基础。

3.探索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试点。根据《安徽省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管理办法(试行)》,结合黄山区、歙县耕作层剥离工程情况,梳理难堵点,细化工作流程。目前我市黄山区已完成耕作层剥离255亩,耕作层再利用169亩,新增耕地163亩,已形成初步成效。

4.推进新增工业用地高效利用。全面提升容积率,要求园区内新上工业项目用地容积率不低于1.5,其中屯溪区、黄山高新区容积率一般不低于2.02023年度我市出让工业容积率1.5以上项目29977.15亩,其中容积率2.0以上项目5150.72亩。

5.加强存量城镇低效空间利用。一是对城镇低效用地进行收储。分类制定处置方式,实行“一地一策”,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023年市中心城区处置低效用地17777亩,其中收储6540亩。二是提升旅游业容积率,促进旅游服务业产业用地提质增效。出台《黄山市中心城区旅游服务业产业用地容积率调整管理实施细则》,2023年已办理凯悦酒店、首康两个项目容积率提高手续,补交土地出让金575.97万元。三是提高存量土地使用效率。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加快元一、喜来登、醉温泉等烂尾项目处置。四是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2023年度全市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2386亩,处置率55.45%,居全省第1位;处置闲置土地1087亩,超额完成省厅下达任务。五是通过收购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推动园区土地资源的“新陈代谢”,如徽州区浙大网新·徽州智能制造科创产业园、高新区多弗荣欣产业园,采取加快推广一体运营、专业运维的管理模式,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化利用,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

6.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20233月,我市歙县和黟县成功入选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县,开展入市试点工作。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3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总面积24.77亩,成交价款1113.7万元。此外,歙县还出台了《歙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分配好政策红利蛋糕。下一步歙县计划入市3宗地块,面积8.47亩;黟县入市2宗地块,面积2.15亩。

7.加强重大项目选址选线多方案比选。从谋划阶段提前介入:取消黄山市北外环高速公路,调整为一级公路,用地总规模从3014亩减少到464亩,提级改造后完全满足交通需求。从选线阶段提前介入:开展国家重大项目新安江旅游航道整治工程,从原来的四级坝调整为三级坝,用地总规模从12644亩减少到11625亩,用地规模减少了1019亩,其中耕地减少了759亩(永久基本农田654亩全部核减)。从可研阶段提前介入:开展国家重大项目黄山旅游T1线一期工程,与发改、交通、林业等相关部门初步建立了从选线开始参与论证的工作机制,项目用地总规模从1643亩(耕地472亩)调整为2091亩(耕地311亩),占用耕地规模减少163亩。

8.创新实施地籍调查工作示范点建设。作为自然资源部确定的全国15个地籍调查工作示范点建设市之一,黄山市立足于巩固和发展自然资源部门内部“一码管地”、外部“一码关联”的工作理念,对示范点建设任务进行梳理分析,进一步细化分解为23项具体工作任务,包括制定10项制度、办法、标准、流程图、操作手册,以及各种方案的编制、实施、系统研发和优化等,确保示范点建设工作稳步有序实施。20236月,黄山市承办了全国地籍调查创新示范交流研讨会并在会上作典型经验专题发言;202312月,《中国自然资源报》视点版整版报道了黄山市创新构建新时代地籍调查工作新机制的典型经验做法。

四、下一步打算

1.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抓手,推进农业用地高效利用。一是结合省厅网格化管理工作要求,实现“高清数据+网格管理+闭环落实”的工作机制。二是转变思路,全面落实以补定占的工作要求,加大耕地恢复找回力度,实现稳定耕地较2020年净增长;提前谋划,提前实施,加大年度变更调查流失耕地整改;探索耕地保护激励机制。

2.以健全土地利用管理机制为抓手,推动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一是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2024年全面完成县乡村三级规划编制审批,推进详细规划编制,全面系统传导大黄山规划,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运用好点状用地、规划留白等政策红利,保障大黄山产业用地空间。二是修编《黄山市建设项目容积率指标计算规则》,服务城市更新和高品质住宅建设,改善居住环境。

3.以盘活和利用乡村闲置资源为抓手,维护乡村优质资源资产权益。一是优化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批流程。按照乡镇的区位及重要性,分别按市级审议市级审批、市级审议委托审批、委托审议审批三个层级进行梳理优化,委托后,市政府审批11个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51个单元详细规划和33个单元详细规划内的地块详细规划、12个村庄规划;市政府审议委托区政府审批20个村庄规划;市政府委托区政府审议审批19个乡镇、107个村庄规划、11个镇单元详细规划和29个单元内地块详细规划。二是继续审慎稳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适时总结黄山典型案例,形成黄山经验,积极推广;探索农村存量土地入股联营机制,形成初步经验。

4.以要素保障为抓手,推动重大项目集约节约用地。一是与发改委、交通等部门全面建立对接会商机制,在项目谋划、项目选址选线、项目可研阶段全过程介入,做好全市重大项目谋划和保障工作。二是继续深化 “要素敲门行动” ,重大项目专题会商制度,项目涉及的要素问题纳入市城乡建设调度机制进行调度。三是全面实行用地清单制和标准地出让,推行带方案挂牌,实现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

 

各位听众,在我们的节目结束之后,如果您对我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作还有什么需要咨询的,或对我们的工作有好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直接到我局办公室进行反映。我局位于屯溪区长干东路东侧、世纪广场边。您也可以通过电话进行咨询,我们的联系电话是2330673。区县的听众还可以直接到各区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进行咨询和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