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8日政风行风热线
上线时间:2024年7月8日 12:00-12:30
上线人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程刚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徐群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空间规划科科长:黄宏跃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空间规划科科员:周强
程刚:主持人好!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我与我的同事一起来到《政风行风热线》,通过这个平台与广大听众交流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方面的工作。
我们本次上线主题为《黄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目的是通过“政风行风热线”这个平台,宣传黄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近日《黄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省政府批准,该规划是黄山市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是我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为黄山市市行政辖区范围,中心城区由核心城区(屯溪组团、新城组团、岩寺组团)和甘棠城区(甘棠组团)组成。欢迎您来电咨询。
一、背景
2019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同年10月,我局启动《黄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
二、重大意义
《规划》充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合理配置资源,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城乡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并为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提供基本依据,提高城市的整体品质和竞争力,助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
三、总体要求
《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落实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和黄山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加快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四、主要内容
一是明确规划目标。《规划》以“双评价”为基础,深入分析黄山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与问题。坚持底线思维、系统思维,把握重大机遇,落实国家和省相关要求,提出城市性质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皖南文化绿色城镇联动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到2035年,全面形成底线牢固、生态优美、城乡融合、品质一流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为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绘就烟雨徽州、田园徽州、村落徽州的美丽图景提供坚实空间载体。
二是强化底线约束。《规划》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三条控制线划定及管控要求,树牢国土空间规划底线,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63.20平方千米(84.4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90.68平方千米(73.6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376.50平方千米(506.48万亩);城镇开发边界不超过202.26平方千米(30.34万亩);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39%;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任务,其中2025年不超过5.75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不少于75%;水域空间保有量不低于39.44万亩。
三是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落实安徽省“一圈两屏三带五区”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为基础,统筹农业、生态、城镇空间,构建“一屏一带一群三区”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其中“一屏”为皖南山区生态屏障,包括黄山、牯牛降、清凉峰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丰富、自然植被和野生动物保存相对完好的自然保护地,是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键区域;“一带”为新安江复合廊带,包括休宁县、屯溪区、歙县等新安江干流沿线区域,是兼具生态保护、农业生产、生态产业和城镇发展的复合廊带;“一群”为南部城镇群,以屯溪、新城、岩寺、徽城、海阳等组团为核心,以王村镇、万安镇、东临溪镇、商山镇、西溪南镇、郑村镇等周边乡镇为节点的城镇密集区;“三区”为休屯歙都市农业区、黟县诗画田园农业区、黄山区特色农业区。
四是严格农业空间保护。协同加强皖南山地农业区建设,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三区两片”的市域农业空间格局。“三区”为休屯歙都市农业区、黟县诗画田园农业区、黄山区特色农业区三个农业区,休屯歙都市农业区包括休宁县东北部、徽州区南部、歙县中部区域,黟县诗画田园农业区包括黟县的碧阳、宏村等乡镇,黄山区特色农业区包括黄山区的焦村、三口、仙源、乌石、新华等乡镇;“两片”为粮食种植引导片区和特色农业产业片区,粮食种植引导片区包括休屯盆地北部、休宁县中部、甘棠镇以及碧阳镇周边等传统水稻主产区,特色农业产业片区包括茶产业、特色种植业、特色果蔬、特色渔业、特色畜牧等精致农业重点发展区。同时,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的“三位一体”保护。强化粮食基本保障能力,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在黄山区中西部、歙县东北部、休宁县中部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在歙县中北部、休宁县东部试点旱改水工程;在休宁县、祁门县东部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在休宁县中部、歙县东部、徽州区南部、黄山区中部、黟县东部开展农用地提质增效工程,实现耕地地力保持或持续提高。
五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优先保护重要生态空间,推进毗邻地区生态共保,加强新安江等重点河湖流域空间管控,强化重要自然保护地、水源地等生态空间治理,加快建设皖南—浙西南山区生态屏障,构建“一带两区”的市域生态空间格局,“一带”为新安江复合廊带,以减少水土流失、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重点,保障水质安全,建设新安江百里画廊;“两区”为黄山—牯牛降生态功能区和西天目山生态功能区,黄山—牯牛降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黄山区、祁门县、黟县及徽州区北部、歙县北部,西天目山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休宁县南部、歙县南部等区域。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市划定自然保护地31处,其中自然保护区16处,自然公园15处(含风景名胜区4处)。突出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按照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实行分区管控,完善自然保护地差别化保护政策。
六是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一群两区”的市域城镇空间格局,推进小城镇特色化发展,建设长三角绿色产业基地。“一群”为南部城镇群,以屯溪组团、新城组团、岩寺组团为核心,海阳组团、徽城组团为两翼,外围紧密联系的乡镇为节点的城镇密集区,是市域城镇空间重点发展区;“两区”为环黄山城镇协调区和世界文化遗产地城镇协调区。环黄山城镇协调区包括甘棠镇、耿城镇、谭家桥镇、汤口镇、焦村镇、太平湖镇等城镇,世界文化遗产地城镇协调区包括碧阳镇、宏村镇、西递镇、渔亭镇、祁山镇等城镇。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按照“科学布局、因地制宜、集约节约、复合用地、公益优先”的原则,构建“城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城镇按照15分钟步行可达的空间范围,结合街道等基层管理需求划定城镇社区生活圈;乡村按照乡集镇生活圈、村组生活圈两级配置乡村社区生活圈。
七是优化中心城区布局。实施中心辐射、组团协同的空间策略,核心城区规划形成“一心、两带、四廊、十片”的空间结构,“一心”指依托徽山生态绿心;“两带”指新安江滨水景观带和丰乐河滨水景观带;“四廊”指虹光生态绿廊、西溪南生态绿廊、霞塘生态绿廊、仙林生态绿廊;“十片”屯溪组团的老城片区、城东片区、阳湖片区、西部片区、九龙片区,新城组团的梅林片区、高新片区,岩寺组团的岩寺城南片区、岩寺城北片区、望丰片区。甘棠城区规划形成“一带三片”的空间结构,“一带”指浦溪河滨水景观带;“三片”指城北居住片区、城西南工业片区、城东南政务片区。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布局“市级—区级—街道(镇)级—社区级”四级公共服务设施,分级建设公共服务中心,统筹安排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殡葬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安排居住用地,推进社区生活圈建设。按照“窄马路、密路网”的理念,优化路网结构,加密支路网,鼓励绿色交通发展。保障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燃气、环卫、应急等基础设施建设空间。
八是加强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立由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国家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组成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整体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空间,维系屯溪三江三岸、歙县府县双城、黟县枕山环水面屏的历史格局和空间尺度。加强黄山、齐云山、问政山、东岳山等山体保护,对山体保护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和土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行为加强管控。保护歙县渔梁坝、徽州区西溪南雷堨、黟县宏村水圳等传统水利工程,突出徽州地区水口节点的历史环境空间特征,保护与水系河湖紧密联系的农田景观和田园环境。
九是强化空间联结和保障。完善区域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黄山屯溪国际机场运输保障能力,支持黄山屯溪国际机场迁建工作(建设通用航空功能区),保障黄山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通用机场建设。提升高铁出行圈覆盖范围,实现1小时通达杭州都市圈、2小时通达长三角主要城市、5小时通达京津冀和粤港澳的高铁出行圈。保障“一环十射”高速公路网络建设。新增德上高速(祁门至皖赣界段)、徽州区至黟县高速和黄山区至祁门高速,推进黄山绕城高速建设,加速融入长三角。支持黄山旅游T1线一期工程以及旅游索道建设,保障新安江航道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和黄山绿色空铁物流园建设。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促进市域交旅融合。推进绿色智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雨污分流的排水工程系统,实现城镇地区雨水系统全覆盖。加强城乡结合部和村镇污水管网建设,提高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的覆盖率。推进骨干电网和枢纽变电站建设,形成以500kV、220kV、110kV多层级的全市城乡一体的供电骨干网络。利用“西气东输”和“川气东送”工程,布局长输天然气管线。
十是加强规划协同。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上海练江牧场、黄山茶林场分别纳入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并推动落地实施,形成沪皖两地经济、文化和旅游等交流的空间载体。以新安江、杭瑞高速、杭黄高铁为轴线,积极对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共建杭黄绿色产业园、杭黄毗邻区块(淳安、歙县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先行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衢黄南饶联盟花园,建设长三角绿色产业基地。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联动发展。发挥大黄山地区(包括黄山、池州、安庆、宣城四市全域)的优越区位条件和独特资源禀赋优势,打造高端服务业集群,形成协同共进、竞相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十一是提出规划实施要求。构建包括市、县、乡镇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在内的全市“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规划传导,对各区县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约束性指标、目标定位、重要开发保护空间、历史文化保护等提出规划指引,划定详细规划单元并明确管控要求,强化详细规划传导。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定近期行动计划,重点实施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修复和防洪排涝工程等重点项目。
五、规划特点
一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规划》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布局,高比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加强皖南山区生态屏障、新安江生态廊道等生态系统保护。以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为抓手,统筹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生态空间共保联治,完善“两山”转化的空间和政策支撑,全面巩固并拓展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新安江模式”。
二是全面落实省市重要战略部署,支撑大黄山及和美乡村建设。《规划》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黄山“1+7+N”总体布局,合理布局旅游景区景点、完善高品质休闲度假设施、保障高端服务业集群建设空间,衔接大黄山建设重大项目库,完善旅游用地保障政策,高起点推进大黄山建设。对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进行整体性谋划,优化乡村布局,持续实施“五微”行动,保障“田园徽州”特色农业发展空间,全力打造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黄山样板”。
三是从蓝图式规划转向治理性规划转变,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划》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重点体现“一新一优三高”,即走生态优先新路,重点优化空间结构,突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技术逻辑更加突出“三个导向”,即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治理导向。我市将着力推进《黄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实施,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规划动态评估,实现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各位听众,在我们的节目结束之后,如果您对我市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还有什么需要咨询的,或对我们的工作有好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直接到我局办公室进行反映。我局位于屯溪区长干东路203号。您也可以通过电话进行咨询,我们的联系电话是2355478。区县的听众还可以直接到各区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进行咨询和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