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打算
一、2024年工作成效
一是资源安全底线持续守牢。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扎实推进耕地保护各专项行动,落实督察核查整改,建立违法用地“早发现、早制止”预警机制,恢复耕地1.2万亩,完成“一市一策”任务;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印发了《黄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3个省级重点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序时推进;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积极应对6月份持续强降雨的严峻形势,8起避险案例被自然资源部向全国推广,全年实现了地质灾害“零伤亡”的目标。
二是国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均获上级政府批复实施,确立了“一屏一带一群三区”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开展全部101个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98个形成初步方案;完成611个村庄规划编制,已批复50个;印发了《黄山市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审查审批衔接实施细则(试行)》。
三是绿色低碳发展向前推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共性任务涉及我市17项,已完成13项。探索性任务5项,已完成3项;加强土地要素保障。取得建设用地批准面积4731亩,对建设项目用地“应报尽报、应保尽保”。全市供应土地269宗7190.32亩,总价款30.81亿元;强化矿产资源管理。制定了《黄山市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实施方案》,完成黄山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区块调整。
四是资源资产权益有效维护。完成2023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区县差错率均在2%以内,承诺种植兑现率达98.5%;推进统一确权登记。我市登记财产指标保持全省前列,出台全省首部以地方政府令正式发布的专门性规范《黄山市不动产登记若干规定》,委托申请不动产登记线上见证服务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自然资源和不动产三维立体调查登记”案例入选全国2024年实景三维数据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应用典型案例,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全市发证率已达95%;开展歙县、黟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完成11宗35.59亩用地入市,成交价款3002.45万元;探索地籍调查示范点建设。印发了《黄山市地籍调查成果提供使用管理办法》,“智慧黄山时空信息平台项目”获2024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
五是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推动党纪学习教育系统党员全覆盖,聚焦“关键少数”加强系统监管,以“自然先锋”为主题创建“四强”党支部,加强省自然资源厅党组巡察反馈问题整改,着力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二、2025年重点工作打算
一是强化耕地保护。完善“早发现、早制止、早动手”的工作机制,及早启动耕地恢复工作,开展耕地不实问题排查整改,确保2025年现状耕地和稳定耕地较2020年净增加。健全市域内补充耕地指标调剂奖惩机制,进一步提高基层工作积极性。
二是推进节约集约。完成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任务,总结改革经验。加快供地与批文撤销“双向发力”,加强批而未供土地处置;对闲置土地坚持遏制增量、消化存量双管齐下,促进项目尽早开工建设;运用多种方式加快盘活处置低效用地,高质高效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三是加强规划引领。全力推动101个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批;有序推进市县中心城区单元详细规划全覆盖;根据需要适时调整开发边界;完成《区域协同视角下黄山市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定位与路径专题研究》,配合做好大黄山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四是强化要素保障。持续推进“要素敲门”行动,对重大项目用地做到“应保尽保”;围绕地热、矿泉水、脉石英等优势矿种加大资源勘查力度,推动探矿权、矿业权挂牌出让,促进矿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完成城镇国有建设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定级和基准地价体系更新;完成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
五是筑牢生态屏障。积极申报国家级重点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全面推进黄山区、祁门县和休宁县等省级重点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实施,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按计划开展在建与生产矿山生态修复。
六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自然资源部三维地籍试点,推动自然资源管理由二维向三维转型升级;推进省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建设试点,建立风险双控全链条管理体系;持续完善不动产登记综合创新示范成果,继续创优不动产登记领域营商环境。
七是强化党建工作。深化理论学习,巩固党纪学习教育成效,常态化开展党内法规、党史学习;加强对区县局“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持续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不断加强制度和纪律作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