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39227/202507-00007 信息分类: 部门文件
主题分类: 国土资源、能源 发文日期: 2025-07-01
发布机构: 黄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发布日期: 2025-07-02
生效日期: 有效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黄自然资函〔2025〕107号 词: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关于报送黄山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函

作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发布时间:2025-07-02 08:17 信息来源:黄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阅读次数:


 

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十四五”以来,我局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数字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高位推动、创新引领,全力推进《黄山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相关目标任务的落实,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成就。不动产登记“全程网办”模式全国领先,综合创新示范工作荣获“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全国不动产登记领域唯一)。智慧黄山时空信息平台试点项目荣获2024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自然资源和不动产三维立体调查登记”入选2024年全国实景三维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应用典型案例(安徽省唯一)。市级自然资源卫星中心建设和天地图综合评估持续位居全省榜首。遥感赋能体系获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安徽分赛铜奖。现将主要进展情况函告如下:

一、“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目标任务进展情况

(一)打造“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全国标杆,“全程网办”服务模式领跑全国

“十四五”期间,我局以信息化建设为关键抓手,秉持“始于人民需求,终于人民满意”的服务理念,全面优化升级“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服务平台。成功构建了覆盖市、区县,贯通线上线下的黄山市不动产登记综合服务平台。平台深度融入全国网上“一窗办事”平台、安徽省“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统一服务平台、皖事通“皖美登”APP、省金融服务平台等省级系统,形成了国家、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上下联动、顺畅有序的服务体系。平台实现与自然资源、税务、住建等13个部门79类信息的共享集成,构建了不动产登记一体化大数据体系。攻克线上办理关键技术难点,推行不动产信息与地籍图在线可视化查询。建立“两群一厅一中心”,实现24小时不打烊、网上“跨省通办”,形成“全流程网办、全天候申请、全地域通办、无纸化办理、零次跑”的“网购式”服务模式。高频事项网办率近100%,查询网办率达95.6%。

“全程网办”模式使不动产登记服务效率提升10倍以上。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黄山市依法推动不动产登记综合创新示范工作荣获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系全国不动产登记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登记财产”指标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持续名列前茅,吸引了全国27个省418个市县2000余人次前来考察交流。

(二)构建全市统一时空底座,夯实智慧城市数字基座

1.智慧黄山时空信息平台建设试点成效卓著

2018年9月,自然资源部批准智慧黄山时空信息平台项目立项。2023年7月,自然资源部组织由中国工程院陈军院士领衔的专家组,对项目进行了部级验收,专家组对试点项目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项目针对黄山市高质量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建立了时空大数据库,构建了权威、统一的时空基底。项目成果融入城市大脑,在社会各部门各领域开展了应用推广,为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等提供了丰富的时空信息要素保障。2024年,智慧黄山时空信息平台试点项目荣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

2.“天地图·黄山”持续领跑全省

“天地图·黄山”是我市面向互联网的权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我局持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多维度”推动平台建设与应用:

强化顶层设计:市政府发文明确“智慧黄山时空信息平台与黄山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为全市统一的时空信息平台基础设施,要求各级各部门统一使用、共同维护,避免重复建设。

加强部门统筹:联合市数据局印发《智慧黄山时空大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在信息化项目方案审核阶段统筹全市时空大数据共享应用。

保障数据鲜活:印发专项通知,要求全市自然资源系统统筹基础测绘项目,强化信息数据汇交和天地图更新工作,并将其纳入年度考核。

目前,“天地图·黄山”线上已为自然资源、生态环保、社会治安治理、水利等26个部门提供168项服务,为城市大脑、茶产业大脑等7大智慧专题提供基础时空数据支撑,服务访问量超7500万次;线下为72家单位提供数据交换170次,数据量达7.64TB,节约财政建设资金约3亿元,预计每年节约运维成本9600万元。

3.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特色鲜明

自然资源部新型基础测绘和实景三维新标准体系出台后,我市迅速响应,制定《黄山市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目标至2025年,实现重点区域优于0.1米分辨率DOM更新;城市建成区覆盖优于0.05米分辨率城市级实景三维;在中心城区试点完成部件级实景三维建设,探索其在地籍管理等领域的智慧应用。2024年,黄山市被自然资源部列为三维地籍试点城市(安徽省唯一)。同年12月,在自然资源部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与应用交流会上,我市作为全国8个地区代表之一,汇报了“自然资源和不动产三维立体调查登记试点工作”成效。其中,“新安江水流自然资源三维立体调查登记”为全国首例,获自然资源报等部级刊物刊载。“实景三维黄山:好山好水好黄山,古风古韵古徽州”被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实景三维城市建设与应用实践》收录。

(三)建设市级卫星中心,构建空天信息应用生态圈

2021年以来,我局高标准推进市级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加速构建卫星遥感应用生态圈,在2022-2024年度评估中成绩位列全省第一。

1.创新体系,打造技术引擎。构建“1(空天数据底座)+2(遥感综合服务平台、典型地物识别与变化监测平台)+N(多业务场景)”遥感赋能体系。集成2002年以来66版正射影像、3042景原始卫星数据,建成覆盖全市域的30TB空天数据底座;研发两大平台,实现“数据接收—智能处理—多场景服务”全链条数字化,支撑国土变更调查、耕地保护、生态修复等20余项业务。

2.联动赋能,深化空天应用。会同中科院空天院实施“空天地一体化”项目,建立覆盖15万样本的地物识别与变化监测模型,完成10期正射影像生产及耕地不实图斑智能提取建库。全市耕地不实图斑预警准确率达80%,精准助力耕地保护。主汛期联动解译雷达影像,绘制洪灾淹没范围专题图,有效辅助政府决策,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新安江水质遥感监测成果获央视《东方时空》专题报道。

3.统合聚力,共建共享生态。整合全市遥感技术力量,实现卫星遥感应用横向覆盖各部门、纵向贯通省市县。2021年至今,累计为生态环境、林业、农业等32个部门提供超22万平方公里遥感数据服务,全面支撑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和智慧城市建设。

(四)创新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构建数智化防灾减灾体系

针对我市地质环境复杂、短时强降雨规律难循的特点,我局创新开展地质灾害实时定向预警研究,自主研发了“黄山市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平台”,显著提升了预警的精细化、智能化和科学化水平。主要做法如下:

1.精准靶向:利用2米格网DEM数据,基于坡向均一性划分全市73625个斜坡单元,结合土地利用、居民点及基础设施分布,归并至乡镇预警单元,实现防灾力量精准投放。

2.三维可视:平台采用地形级实景三维底图,对100多处重要隐患点建立厘米级倾斜摄影模型,三维展示滑坡方向、裂缝、监测点、预案及避险路线,重要房屋单体建模,支撑抢险决策。

3.数字哨兵:405处重要隐患点布设普适性监测设备1227台套,覆盖97个乡镇,实时监控并传输变形数据,提高灾险情前兆识别能力。

4.高频预警:实时共享气象数据,创新利用10分钟降雨数据,预警模型每10分钟自动计算一次,有效捕捉单次降雨过程,应对小气候挑战。

5.多元发布:通过国家预警平台、应急广播、气象台、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及时将预警信息发送至各级防灾责任人和群测群防员。

6.技术创新:平台V1.0获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登记,是安徽省首个自主研发的、以实景三维为底座,集短临预警、数据管理、业务分析于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平台。

7.应用成效:融合实景三维、实时监测“大数据”,追踪降雨“小气候”,结合群测群防“土办法”,打通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2024年特大暴雨期间,发布实时定向预警388次,成功预报地质灾害8起,协助17户37人成功避险,被自然资源部作为全国典型成功避险案例推广,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有效推动防灾模式向“人防+技防”的群专结合转变。

二、对“十五五”数字黄山建设规划的有关建议

为持续深化数字政府建设,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现就“十五五”数字黄山建设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与资源统筹,健全长效机制

1.强化政策引领与规范约束。进一步研究出台更全面的数据要素流通、共享、安全与价值释放的市级政策法规或标准规范体系,为全域数据资源整合与高效利用提供更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2.严格项目审批源头管控。在审批全市信息化项目时,严格规定涉及地理信息基础平台或时空信息应用的,必须基于智慧黄山时空信息平台开发或对接,原则上不批新建同类平台,并纳入市级管理办法。

3.纳入数字黄山整体规划。 “十五五”数字黄山、新型智慧城市规划中,将时空平台升级(如向三维演进)、数据更新、应用深化(赋能治理、产业、民生)作为核心任务。明确各部门业务系统所需地理信息基础服务由时空平台统一提供,部门专注业务逻辑开发(如公安聚焦视频智能应用,平台提供空间底座),共同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将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全面纳入“十五五”数字黄山建设规划

建议将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作为“十五五”数字黄山建设的核心基础工程和关键赋能平台,予以重点规划和保障:

1.明确目标:2030年全面建成覆盖全市域、标准统一、现势性强的实景三维黄山,形成“数字孪生”基础。

2.推进覆盖:“十四五”基础上,加快实现地形级全覆盖,城市级覆盖所有区县城区及重点乡镇,推进更多部件级建设。

3.深化应用:重点部署在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管理(三维地籍等)、智慧住建(BIM融合)、智慧交通、智慧文旅、应急管理、城市运行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打造全国示范。

4.健全更新机制:建立常态化、业务化的更新机制,明确责任、周期、标准和经费保障。

5.促进开放共享:探索分级分类开放共享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开发创新应用,赋能数字经济。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贵局指导下,锚定“十五五”目标,深化数字技术应用,释放数据价值,为数字黄山、智慧黄山建设贡献力量。

 

 

 

2025年71